成能勛
農歷己丑年十月二十三日(1949年12月13日),是蓬安縣40多萬人民獲得翻身解放的大喜日子。這天的到來,是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大革命人民艱苦奮斗,不怕流血犧牲,摧毀了反動統治階級政權得來的,F將當時情況撰寫成文以作紀念。
農歷己丑年十月二十一日(即蓬安解放前兩天),正值解放軍部隊從萬縣向梁山、渠縣、廣安進軍解放之際,國民黨反動軍隊不斷地向蓬安周口鎮撤退,當時最多的是胡宗南隊伍,從大巴山撤退下來,帶有許多輜重、馬匹和軍官家屬;其次是從萬縣撤退過來的孫元良部隊,其中還有一些男女學生武裝兵;再其次是胡有為從重慶帶來的“堅忍”部隊(重慶保安團和兵工廠的警察兵整編的)和許多箱的槍支彈藥。此外,還有南充保安團和三青團武裝隊及政工人員。他們一部分暫時駐周口,另一部分積極活動,妄圖在城、周兩地欺騙一些退役軍人和青年、學生,拖入金城山和附近高山樹林地區打游擊戰。
蓬安縣周子古鎮紅軍街
城因交通不便,僅駐有縣大隊和南充保安團以及隨軍的一些政、特人員。當時國民黨的黨、政、軍在城、周兩地,建設反共設施,街上寫了許多反動標語,一些政、特人員在茶房酒店進行反共宣傳活動,胡說什么“共產黨要共產其妻”“男女婚姻實行分配”等謊言,欺騙人民。城、周兩地的城門口、路口、碼頭等交通要口,加強了崗哨,盤查來往行人。學校宣布停課,教師學生放假回家,只有蓬安中學高中部部分學生留校,在國民黨縣政府兵役科長兼蓬中軍訓教官姜定良的反動宣傳欺騙下,發了一些槍支,準備武裝他們上山打游擊。留駐在城、周兩地的反動軍隊,駐扎在廟宇、學校、民房和工商業者的酢 房、茶館等,強拉青壯年服勞役,替他們挑水、煮飯、抬大炮、搬行李。在鎮上估 吃霸 賒、偷雞摸鴨,人民不堪其擾。城、周兩地的居民、工商業者,家里除留病殘和老弱者看守外,幾乎都下鄉躲避。周口鎮成了軍人世界,只有國民黨反動軍隊和一些政、特人員在酗酒、賭錢和談論前線軍事情況。
蓬安縣龍角山紅軍樹(費尚全 供圖)
二十二日下午1時許,據說解放軍向蓬安縣方向進軍,離周口還有300華里左右,國民黨軍隊立即宣布戒嚴,路口、碼頭增派了兵丁,加強防守,禁止行人通過,嘉陵江上來往船只,一律由國民黨軍隊指揮,不準推渡行人。
二十三日上午12時左右,解放軍先遣部隊約一百人,解放了蓬安縣羅家鄉、柳樹鄉等地,繼續向周口縣城進軍。胡有為率領反動軍隊在河舒鄉瓦店子開槍阻擊,被解放軍還擊,潰不成軍,當場活捉了胡有為。這時駐扎在周口的反動軍隊,正在造飯,聞聽槍聲,喪膽失魄,丟掉籮鍋菜飯、馬匹輜重,爭先恐后強渡嘉陵江,妄圖向南部縣城逃竄。當時周口碼頭僅有十多只木船推渡,由于人多船少,爭先渡河的爭吵聲傳達數里之外。一些女兵和隨軍政、特人員以及反動軍官家屬等,在周口碼頭強渡不成,便步行至楊家店渡口過河。國民黨軍隊尚未全部渡過之時,解放軍先遣部隊已來到周口,占了洞仙觀、魚蘭廟、狗頭寨、龍角山等高地,居高臨下,向河兩岸空地開槍射擊,迫使反動軍隊繳械投降。當時已過河在縣城的潰軍,如驚弓之鳥,有的丟了槍支彈藥和輜重,倉皇逃竄,有的強迫拉來青壯年替他們擔行李、輜重物資和背槍支彈藥,以便他們快步逃命;沒有過河的一些潰軍,則向大泥、徐家、復興、二道河等山地逃竄。
蓬安縣龍角山紅軍雕塑(蓬州閑士 攝)
當天下午5時許,解放軍部隊到了周口,鎮上居民放鞭炮夾道歡迎。他們駐扎在小學、禹王宮、抱一祠、魚蘭廟、洞仙觀等地,軍紀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人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隨軍帶來的大米造飯充饑。
二十四日上午(即解放后第二天),解放軍在當地宣傳組織群眾,召開了群眾大會。會上,解放軍宣講了《共同綱領》和《約法八章》,揭穿了國民黨反共宣傳的花招,用共產黨、解放軍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政策,安定人心。許多群眾受到教育,提高了覺悟,當天下午主動協助解放軍搜獲了對河兩岸和附近民間國民黨潰軍所拋棄和隱藏的槍支彈藥幾千件。
隨之,解放軍渡過嘉陵江,進入縣城,當時國民黨的黨、政、軍和三青團、參議會的頭目,早已逃跑,城內群眾自動組織起來,放鞭炮,敲鑼打鼓,熱烈歡迎。
蓬安縣周子古鎮紅軍街夜景(蓬州閑士 攝)
接著,為安定蓬安的社會秩序,保護地方實力(糧食、柴草和國民黨軍隊隱藏、散失的槍支彈藥等),共產黨地下組織委派唐國璋、李逸愚籌建蓬安縣縣、鄉解放委員會(不久又改名為支前委員會),他們又深入農村和邊遠山區如平義、復興、二道河等地,向廣大群眾宣講《共同綱領》和《約法八章》,提高人民認識和革命主動性,清除潰軍在邊遠山區的騷亂。
歷時七八天后,成立了蓬安縣解放委員會,通過協商醞釀選舉了縣解放委員會組成人員,沈照明和李逸愚分別擔任正副主任委員,唐國璋、陳尚堪、蘇眉生等被選為委員。各鄉鎮在縣解委會領導下,也先后成立了鄉解放委員會,筆者和鄭釆蕙、李天德等被周口鄉人民選為周口鄉人民解放委員會委員,我任主任委員?h、鄉解放委員會對遣散國民黨軍、政人員還鄉,安定社會秩序,搜繳潰軍所散失和隱藏的槍支彈藥,支援解放前線和保護地方上儲藏的糧食、柴草,作出了一定成績,結束了兵荒馬亂的狀況,人民得到安居樂業,社會呈現出一片生氣 蓬勃、萬眾歡樂的新景象。
(本文節選自蓬安縣政協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91年編纂的《蓬安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
特別提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成能勛
供稿:蓬安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